從矽谷往北開車不到一小時,就是南舊金山市。這個城市有個
外號「生物科技的出生地」。30多年前,全球第一家利用基因
工程製藥的公司:基因科技(Genentech)就在這裡誕生,
同時開創出生物科技這項全新產業。
基因科技是近幾年來十分搶手的公司,主要研發生長激素和各種
治癌藥物,年營收超過140億美元。在過去十年間,基因科技
每年平均成長32%。今年3月,瑞士大藥廠羅氏(Roche)
終於以470億美元買下剩下的44%基因科技的股份,完全持有
這家生技公司,成為新聞矚目的焦點。
「這是生物科技與化學製藥的結合,兩家都是非常獨特的公司,
各自擁有不同科技的基礎,希望未來能夠成為產業中最好的技術
團隊,」新任羅氏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,接受《遠見》訪問
時,談到這個合併案的特殊意義。
說到楊育民,可能多數台灣人都不太認識這個名字,但他在美國
生技界可是響叮噹的人物。
在他擔任基因科技營運副總裁的五年內,楊育民在2003到2008年
間,將公司產值提高到400%,同時也自創「楊氏定律」:每公升
單株抗體的產量,大約每四年會提升一倍,相當於半導體界的
「摩爾定律」。也因為如此優異的成績,羅氏購併基因科技公司
後,半年內便拔擢楊育民為羅氏的全球技術營運總裁。
用控工專業 躋身生技鉅子
來自台灣的楊育民,1969年交通大學電子系畢業,1975年俄亥
俄州立大學電機博士,30多年的職場生涯都是在美國打拚。從
奇異(GE)、默克大藥廠(Merck)基因科技(Genentech)到
羅氏大藥廠,一位完全沒有生化背景的電機博士成功地跨足製藥產業,
到最熱門的生技產業,楊育民成功的故事令人好奇。
「其實這麼多年來,我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控制工程,雖然是不同
產業,其實道理都是相同的,」他笑說。
1980年他進入奇異電機,從研究部門技術到負責工程自動化管理,
也正因為控制工程的長才,1992年進入默克製藥負責藥廠自動化,
其後擔任營運供應鏈副總裁、亞太製造營運副總裁;2003年底,被
基因科技網羅,擔任製藥廠副總裁。
憑著傑出的專業能力讓他的升遷一直很快。從原本管理三座廠,一年
後晉升為管理全球18座廠的資深副總裁,2006年被拔擢為執行副
總裁,以及七人執行委員之一。
今年9月,楊育民高升為羅氏大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,到現在1萬
2000名員工,包括全球26個工廠及100家委外工廠。楊育民在全球
生技大廠中,爬到了少數華人才能做到的高位。
負產藥重責 更願促台美合作
楊育民的成功得來不易,尤其是在語言和文化完全不同的美國,要
坐到現在的位置,楊育民絕對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與代價。
他謙虛地表示自己的成功來自於:努力、身體好、運氣好,而且
「愈努力、身體愈好、運氣會愈好。」
楊育民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方式,電子工程出身的他,將其專業的
「控制回朔系統」(Feedback Control System)發揮得淋漓盡致,
並且應用在包括製造、生產、管理工廠、管理組織、甚至管理人。他
表示,在管理人方面,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就是能夠傾聽部屬真正的
聲音。他花很多時間勤跑基層,他認為管理者不能偷懶,不能只聽
一線主管的報告。
「我部門員工的士氣就是不一樣,」楊育民自信地表示。也正因為
如此,羅氏高層來灣區巡視後,執行長回去便說:「讓Pat
(楊育民的英文名字)來試試看。」
現在楊育民的「管區」橫跨歐亞美三大洲,他也變成名副其實的空中
飛人。50%的時間在歐洲、30%在美國、20%在亞洲,但他表示
未來歐洲的廠會縮減,亞洲的人數與工廠將擴張。
當然,羅氏藥廠現在最火紅的藥──治療H1N1的克流感(Tamiflu),
現在也歸楊育民負責。他自信滿滿地表示「未來的產量沒有問題。」
兩年前,楊育民促成基因科技技術授權給台灣的宇昌科技(現更名
為中裕新藥),這項研發有機會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美國食品藥物
管理局(FDA)的新藥。未來如果有機會,他也願意成為台灣生技界
的重要橋樑。
一個禮拜內,楊育民從瑞士飛到紐澤西、舊金山灣區,僅剩兩天在
辦公室的時間,楊育民特別接受《遠見》的專訪,雖然忙碌,他還是
十分關心台灣的生技發展,並預計於10月底回台灣演講。以下是
專訪摘要:
生技對蕭條免疫 對政策敏感
《遠見》問(以下簡稱問):你怎麼看待全球生技製藥未來趨勢?
全球不景氣,對這個產業會造成甚麼影響?
楊育民答(以下簡稱答):景氣好壞對於生技產業不會有太明顯的
影響,生技製藥是對蕭條免疫(Recession Free),因為在任何
時候,都有可能生病,需要吃藥。
每年的研發經費是依照去年營業額的比例來訂,基因科技為20%,
是全世界所有生物製藥再投資比率最高。羅氏去年的營業額為450
億美元,研發經費為80億到90億,比率也高達18%到20%。
經濟蕭條對於初創公司的影響較大,資金短缺迫使小公司無法生存。
經濟對生物科技屬於比較長期的影響,可能十年後才看得出來。
小公司倒閉,一般人無法感受,十年後才可能發現,原來過去十年
沒有什麼新東西出來,這是經濟可能對生物科技的打擊。
然而,全球的健康保險政策卻對我們這個產業有非常大的影響。
比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的健保改革計畫,對我們來說就像兩面刃:
藥品的需求將會大量增加,因為保險給付的人數變多,但同時將可能
迫使我們必須降低售價。可是還是需要花上10億的研發資金,以及
十年時間來研究,並且通過多次臨床實驗,才能把藥物開發完成。
生技競爭大 台灣隨時被追上
問:你在演講中提到,如果台灣不做生技產業,其他國家馬上就做
出來,如中國、新加坡、南韓。和其他的國家比較,台灣的競爭力
在哪裡?
答:台灣人的長處是聰明、拚命,個人才智很高,但團隊生產力
不夠。但是研發不可能只有一個人就可做到,通常是100到200人
的團隊,大陸的情況也差不多,而且成本更低。不過以品質來看,
台灣還是比大陸好十倍左右,主要在於態度、心態不同,台灣比較
有現代管理的觀念。
台灣的面積比新加坡大,和韓國差不多,我們的競爭力在於
「創業家的精神」拚命工作達成目標與使命,如果我們可以連結個人
的創造力與才幹,我們可以做到最好。
台灣消耗太多的能量在政治角力上,如果我們能夠將其中的90%放
在發展未來的高科技、生物科技或者綠能科技上,台灣將會變得比
現在更好。
我對台灣未來的夢想,就是一個更健全、更有生產力的民主制度,
政治家能夠專注在做對的事。好玩的是,我曾經在演講中談過台灣
可以成為另一個瑞士,而我現在將調到瑞士,在那居住與工作,更
有機會可以感受瑞士的生活,發掘他們如何創造經濟奇蹟。
培養製藥業 盼政府多關注
問:生技產業屬於長期投資的行業,通常需要多久,有沒有快速的
方式?
答:生物製藥是十年的過程才看得出來,除非是沒有智慧財產權,
等專利到期才做的「名目藥」,這個回收比較快,等於靠勞力賺錢,
但利潤相對較低。
例如現在很熱門的克流感,再過幾年專利就過期了,只要有能力就
可以生產。到時候可能就不會賣800美元,可能只賣80美元
(通常是1∕10的價錢),因為不用研發,很快就可以做出來。
申請專利通常為20年,而且從研發的第一天開始算起,研發完成
大約十年。研發成本為何那麼高?是因為臨床實驗非常貴,要三期
才完成。而且大部分研發都失敗,只有少部分的10%可能成功。
中間必須非常小心,要經過多次動物及人體實驗,以保證藥物的
安全。
問:你提過,台灣根本不缺資金,但是生技產業卻很難取得資金,
這是文化和態度的問題。你認為這需要如何改變,政府需要扮演
什麼角色?
答:我認為政府需要扮演一個關鍵,類似新加坡政府的角色。
留言列表